思想的力量 | 北大人文社会科学七十年巡礼
全文共3224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不朽思想,引领国家发展航程。诞生于戊戌变法中的北京大学,历来是各种思想激荡、汇聚的高地。20世纪初,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基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应和着国家和民族的脉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大人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民生的高度关注,潜心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磨砺出众多成果,折射出引领国家发展的思想光芒,使北大成长为精神的高地、思想的沃土、理论的重镇,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就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轴线,一览其光华。
倡导百家争鸣,孕育学术繁荣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2年,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院系调整后,原来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著名人文学科学者云集北大,奠定了北京大学人文学科在中国长期领先的地位。
马寅初先生
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极大地激发了北大人文社科学者服务国家发展、投身现实问题研究的热情。北大法律系毕业的著名法学家高铭暄从1954年到1979年的25年间全程参与了中国刑法典起草工作。解放后,北大校长马寅初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多年,1957年精心写出《新人口论》,作为提案交给当年6月下旬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新人口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虽然旋遭批判,但《新人口论》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1961年,在全国高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北大广大文科教师积极投入教材编写工作,仅中文、历史、哲学、经济四个系就承担了教育部委托的教材编写任务共28项。语言学家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史家游国恩教授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历史学家翦伯赞教授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历史学家周一良教授等主编的《世界通史》,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编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经济学家樊弘、严仁赓教授编著的《当代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美学家朱光潜教授编著的《西方美学史》,外国文学史家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教授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等,以很高的学术水平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被列为全国高校的统一教材。这些教材堪称中国高校文科教材的范式之作,对其后中国文科高等教育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1964年,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开展外国问题研究的指示,北京大学建立了亚非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所和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室。它们成为解放后北京大学文科第一批建立的科学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对外国问题研究方面的不足和空白。
迎来科学春天,推动学术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人文社科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1978年3月,盛况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之后,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经过“十年动乱”后,我国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大在人文社科领域涌现了许多思想上的大胆突破、学术上的锐意创新。
1980年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主持召开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北大经济系教师厉以宁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可以组建股份制形式的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厉以宁的这次发言,是在高层会议上第一次发出的关于股份制的声音,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股份制”一经提出,争议不断。由于北大鼓励学术争鸣,厉以宁得以多次在北大课堂上讲述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并继续深化对股份制改革的研究。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股份制可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从而实现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1986年8月27日,时任北大校长丁石孙在全校中层干部会上作了《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加快北大前进步伐》的报告,自此,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林便成为北大人不懈的追求。北大人文社科学者瞄准世界一流目标,开设了一批精品课程。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开设了“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这门课程在1989年首届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得了国家特等奖。
服务科教兴国,涌现优秀成果
时光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成为关键词。1998年5月4日,北大百年校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讲话中要求全党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强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自1998年以来,北京大学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人文社会科学的进程。
这一时期,北大文科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东方学系季羡林教授的《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被认为是一部“我国前所未有的开创性著作”。中文系古文献研究所整理的《全宋诗》,是迄今中国最大的一部断代诗歌总集。考古学系的山西晋侯墓考古发现使国家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学系费孝通教授的《小城镇四记》等论著,吴树青教授等的邓小平理论研究,法律学系萧蔚云教授关于“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问题的研究等成果,为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投身复兴伟业,发出中国声音
进入新世纪,北大人文社科学者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进程中加快走向世界的步履。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梦想。北大人文社科学者戮力同心,以一批优秀成果向世界发出了中国人文社科响亮的学术声音。
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京大学主持制订、汤一介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方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儒藏》工程分为《儒藏》“精华编”和《儒藏》全本两步进行。经过海内外近500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儒藏》“精华编”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00册,6000余万字。《儒藏》全本编纂在稳步推进,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3000余种,约10亿字。这一工程将使我们拥有一部最齐备和完整的向世界阐释儒家思想文化的著述总汇。
2006年,《中华文明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标志性成果,由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宗教、艺术等多个学科。《中华文明史》外译本的出版发行随后展开,目前该书的英文版、日文版已先后出版,俄文版、韩文版、塞尔维亚文版、匈牙利文版等版权输出协议亦已签订,正在翻译过程中,这对促进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马藏》书影
2015年,北大启动《马藏》编纂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将使我国拥有一部比较齐备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的总汇,使中国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文献的编纂与研究中心。2019年5月4日,由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纂的《马藏》第一部第1-5卷正式出版。这是《马藏》编纂工程的首批成果,凝聚了50名学者近4年的心血与智慧,是当代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学术性成果的全面、立体呈现。
新时期,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2004年创办的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15届年会和一届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举行的海外论坛;2010年8月,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2015年10月和2018年5月,北大主办的第一、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召开;2018年8月,由北京大学和世界哲学大会秘书处共同主办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召开……北京大学正在新时代的号角下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人文交流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郝平校长在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启动仪式上发言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北大人文社会科学坚持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吸引和造就了一批海内外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杰出学者,推出了众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具有强烈时代感和敏锐科学眼光的高素质人才,为文化传承、学术进步乃至民族复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关阅读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审校:黄洪翔 王炳寒
美编:赖雯燕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